艾灸的历史
“灸”字,在现存文献中,以《庄子》最早提及。如《庄子·盗跖篇》载孔子劝说柳下跖,碰了个大钉子,事后对柳下季说,“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”。但“灸”的本字是“久”字。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(法律文书)《封诊式·贼死》中载,“男子丁壮,析(皙)色,长七尺一寸,发长二尺,其腹有久故瘢二所”,此“久”即“灸”之本义,训为灸灼。汉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(以下简称《阴阳》)
查看详情
艾灸的分类
古代的艾炷灸法多为直接灸,直接灸又叫着肤灸、明灸,是将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。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,又分为无瘢痕灸、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。当病人感到皮肤发烫后再继续灸3-5秒钟,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,且有汗出,隔1-2小时后就会发泡。发泡灸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性疾病,如哮喘、眩晕、慢性腹泻、皮肤疣等。(施术者要控制艾灸的时间。)
查看详情
艾灸的作用
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,血在经脉中流动,完全靠“气”的推送,因此气行血才能畅。可是,很多原因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,例如“寒则气收,热则气疾”,说明寒热对气血运行有影响。气寒血涩,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,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,温经散寒,保持血液运行正常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说,“脉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调,弗能取之”,火调就是艾灸。因此,艾灸法用于血寒运行不畅,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、腹泻等疾病十分有效
查看详情
艾灸的作用机理
灸法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外治法,其疗效已经被历朝历代无数医家临床实践所证实。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,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。国际上对艾灸机理尚无定论,国内研究人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以经络系统为基础,结合现代实验研究,
查看详情
艾灸的适应症
灸疗的适应证与针刺、药物同样是十分广泛的,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急、慢性疾病,不论寒热、虚实、表里、阴阳都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。总的原则是阴、里、虚、寒证多灸;阳、表、实、热证少灸。但有些实热证、急性病,如疔痈疮毒、虚脱、厥逆等,也可选用灸法。凡属慢性久病,阳气衰弱,风寒湿痹,麻木萎软,疮疡瘰疬久不收口,则非灸不为功。灸法亦可用于回阳救逆、固脱,如腹泻、脉伏、指冷、晕厥、休克可急灸之,令脉起温。归纳起来,艾灸的功能及适应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查看详情
艾灸的禁忌
灸法在解剖部位上的禁忌,古代文献记载很不一致。古代文献记载灸法禁忌颇多,如日月、时辰、食物、气候、临时情况等均有禁忌,《针灸大成》载禁忌的穴位就有45个,《医宗金鉴》记载的禁忌穴位有47个,《针灸集成》载有禁忌穴位49个之多。从现代知识来看,有些是不需要禁忌的,在某些原来禁灸的穴位上施灸,反而有切实的效果。如鸠尾治癫痫,隐白治血崩,心俞治夜梦遗精,少商治鼻衄,犊鼻治关节炎等。但有些禁忌是有道理的,如哑门、睛明、攒竹、人迎等穴不宜灸。
查看详情
艾灸的注意事项
在施灸时,无论采用哪种灸法,都必须防止艾炷滚翻,艾火脱落,引起烧伤。对于局部感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,应防止过热烫伤;防止烧伤后起疱化脓,遗留瘢痕,尤其在颜面部施灸时应特别注意。施灸后皮肤处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。若艾火热力过强,施灸过重,皮肤发生水疱时应予以适当处理。如水疱不大,只要注意不被擦破,几日后即可吸收而愈;水疱较大者,可用无菌针沿皮穿刺,放出水液,外用无菌敷料保护,数日内即可痊愈
查看详情